近日,喬治阿瑪尼(上海)商貿有限公司向國家質檢總局提交了召回計劃。由于pH值不合格、甲醛含量超標等原因召回部分進口品牌童裝。實際上,多個國際知名服裝品牌甚至消費品牌都曾出現過質量問題。
國際大牌屢上黑名單
根據質檢總局網站消息,喬治阿瑪尼(上海)商貿有限公司計劃召回部分進口的ARMANIJUNIOR品牌童裝。據該公司統計,中國大陸地區受影響的產品數量共計48件,生產批次為SS16,生產日期為2015年6月至9月期間。
根據國家質檢總局最新公布的《2016年6月進口工業產品不合格信息》,進口服裝質量問題并不鮮見。其中,消費者較熟知的由海恩斯莫里斯(上海)商業有限公司從土耳其進口的H&M品牌化纖制針織男式T恤衫,因pH值不合格被銷毀,數量3000件;22364件由迅銷(中國)商貿有限公司從孟加拉國進口的UNIQLO(優衣庫)品牌男式牛仔襯衫,因pH值不合格被退運。此外,ElevenParis、Levis、VERSACE、TOPMAN等國際品牌的一些服裝產品也出現在不合格名單中。上述這些服裝分別產自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意大利、日本等等。
今年5月份,國家質檢總局發布的《2015年度全國進口服裝產品質量狀況》顯示,據統計,2015年,全國質檢部門共實施進口服裝檢驗74877批,同比增長6.32%,貨物總值達12.89億美元(1美元約合6.66元人民幣)。
在質量安全項目檢測中,纖維成分項目不合格1045例,占總體不合格批次的54.37%,在所有質量安全項目中所占比重最大,同比上升了11.72%。其次為色牢度和pH值,占比分別為23.36%、15.82%,甲醛項目不合格占比為5.83%。
記者了解到,纖維含量屬于消費者比較關注的一個項目,也是服裝企業向消費者傳達產品部分價值的直接方式。如果服裝面料的實際纖維成分含量與標注的內容不符,則構成欺詐行為。
色牢度不合格的問題主要出現在色彩較為鮮艷的服裝上,尤其在一些“快時尚”品牌中尤為嚴重。
而服裝存在的另一些質量問題還可能給消費者帶來安全隱患。例如,衣物中pH值過高會對人體皮膚產生刺激,出現紅斑、風團及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甲醛含量過高會導致衣物在穿著過程中逐步釋放出游離的甲醛,通過人體呼吸道、眼睛以及皮膚的接觸,易誘發其他病癥,產品存在安全隱患。
代加工地技術與管理不完善
從國家質檢總局近年發布的全國進口服裝產品質量狀況白皮書可以看出,我國進口服裝不合格率高發地正在向知名品牌、發達國家轉移。
從原產地看,在2013年,質量安全不合格批次最多的原產地是意大利,占所有不合格批次的16.0%,孟加拉國為14.4%排名第二,印度和土耳其并列第三,為12.2%。摩洛哥、韓國、日本等國并未進入進口服裝貿易國前十位,但不合格批次排名卻進入了前十。
在2014年,不合格批次最多的仍是意大利,占不合格總批次18.7%,中國出口復進口、孟加拉國、土耳其、印度、越南排名隨后,分別占到10.4%、9.8%、9.7%、9.3%、6.9%,此外,葡萄牙、韓國、美國等國家的進口服裝內在品質不合格也比較突出。進口服裝質量問題最嚴重的國家是美國,不合格率為14.62%,其次是韓國、意大利、日本,分別為10.97%、9.49%和8.32%。
2015年度全國進口服裝質量問題最多的是孟加拉國,占不合格總批次13.35%。而從批次不合格率來看,最嚴重的國家與2014年相同,仍然是美國,不合格率高達10.28%。
業內人士分析,近年來,我國加工成本的上升導致傳統的服裝加工產業向東南亞國家轉移,印度、孟加拉國等發展中國家憑借其成本優勢吸引了大量生產訂單,國內一些紡織企業也在東南亞國家建廠。但在一些發展中國家的服裝生產廠區,質量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完善的質量控制與管理制度;同時,生產人員質量責任意識較差,技術水平尚待提高。這也是導致部分品牌服裝旗下,原產自發展中國家的品類出現不合格的原因。
違規成本低,消費者安全意識差
包括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頻頻出現質量問題,與一些知名品牌的質量意識淡漠不無關系。質監部門介紹,實際上,即便是頗具影響力的國際大牌,對我國標準法規掌握和執行力度也并不一致。有些品牌對產品質量控制水平較高,而有些國際奢侈品牌和一線品牌的不合格批次則較高。在奢侈品進口量劇增的同時,問題消費品紛紛涌入國內市場,不僅擾亂了正常進口市場秩序,而且對消費者的權益也造成了損害,國內消費者對洋品牌的盲目崇拜亟待打破。
例如2015年最嚴重的化纖成分問題,除了生產時配比誤差、出廠檢驗不嚴、翻譯不正確、不規范等技術層面的原因,還存在貿易中的商業欺詐、以次充好、謊報、虛報現象。商家通過將低性能、低價值的纖維標為高性能、高價值的纖維,或者故意將高性能、高價值纖維含量標高等方式,提高產品檔次,誤導消費者和欺騙商客。
近年來,國內消費者熱衷的“快時尚”品牌,成為進口服裝質量問題的重災區。據了解,這樣的品牌往往采用全球統一物流模式和買手制度,缺少嚴格的質量控制環節和針對中國標準的檢測。部分快時尚品牌從需求調研到設計、生產再到上架銷售僅需14天時間,不足以完成安衛環項目檢驗,且快時尚品牌大多采用買手模式,產品在生產時并不能確定最終流向,因此難以根據我國的強制性技術規范有針對性地檢測。
此外,違規成本較低也是知名品牌即便頻現“召回門”也仍然在中國大行其道的原因。一方面,國際大牌往往有強大的營銷和公關團隊,在發生問題后通過媒體公關、退貨等方法降低不良影響,維護消費者的品牌忠誠度。另一方面,在質量安全事件發生后,單件產品成本低,因此即使被查出不合格后僅對產品實施退運或銷毀無法起到足夠的警示作用。
而這些多數知名的時尚品牌的定位,往往又建立在性價比優勢上。目標顧客群對價格、時尚因素較為敏感,對品牌文化的認同高于對質量品質的關心,對安衛環項目關注程度較低,且消費者普遍對服裝產品安衛環項目的危害程度認識不足。
一位服裝行業者坦言,消費者購買服裝類商品的安全意識也有待提高。質量安全問題之所以在服裝品類上層出不窮,甚至成為行業通病,主要是源于消費市場對服裝質量安全問題的不重視。消費者往往更注重衣服的款式和時尚感,而無意深究衣服的質量問題,或是對如何鑒別服裝質量知之不詳,這就縱容了企業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偷工減料,生產質量不合格的商品。
召回“遮遮掩掩”,只能靠重罰?
在業內人士看來,首先,主動召回是保證消費品質量安全、消費安全不可缺少的手段。普華永道中國審計市場主管合伙人謝小舟就對記者表示,召回事件在國外并不鮮見,消費品企業能做到“廣而告之”,而且消費者對召回流程較為熟知。而反觀國內,召回事件往往“遮遮掩掩”,信息難以做到公開。
甚至有些國際知名品牌,在各國宣布因質量問題召回產品時,還會“避開”中國市場。在這種情況下,重罰,就成了主動召回的補充。
實際上,美國、日本、德國等國家,對消費品質量安全的處罰力度都能讓商家“痛徹心扉”。例如,美國對可能涉及人身安全的商品缺陷處罰嚴厲。對存在設計問題或安全隱患的商品,有關部門一般采取要求企業召回加高額罰款的處罰,產生嚴重后果的,相關責任人還可能受到刑事處罰。
按照德國法律,生產商必須將問題產品從市場召回并承擔可能造成的損失。對責任人的追責和處罰由各州司法部門負責。德國最大面包商就曾因衛生丑聞破產。
荷蘭經濟事務部下設食品和消費品安全管理局,定期抽查食品和消費產品,發現問題就在網站發布預警,要求企業召回并銷毀不合格產品。相關生產企業都會召回,銷售企業也會停售,因為違令者將被罰款,罰款金額因企業規模而異,少則數千,多則數萬歐元。
在日本,造假摻假的企業除了受到行政處罰,還要面臨更嚴重的社會性懲罰。
此外,建立公開透明的“黑名單”制度也至關重要。中國消費者協會專家志愿者、北京市匯佳律師事務所律師邱寶昌曾表示,加強懲罰力度很重要,但建立一個統一的誠信體系更迫切。為更方便商家、消費者等查閱,應根據商品類型建立相應的查詢機制。比如服裝,應依據服裝品牌建立查詢系統,消費者可以隨時查閱某一品牌的誠信狀況,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信息不對稱”,對違法違規企業和廠家構成實質性的威懾。